当前时间:2024/3/29 19:18:19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8/2/3 21:50:48    发布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会    点击量:3306

作者:陆维宏,程胜平,周水英,李彬斐 作者单位:(温岭市中医院消化科,浙江 温岭 317500)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桑半佛汤;雷贝拉唑胶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还可引起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病变。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NERD是指具有典型的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者,亦称内镜阴性反流病[1]。目前,西医对NERD的治疗主要运用抑酸药和促胃动力药,虽然短期疗效肯定,但易复发,需长期服药,而长期用药存在一定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以健脾泻肺、降气化痰为大法,临床运用自拟方参桑半佛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本病,取效满意。现将有关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0例患者为本院2008年5月-2009年10月消化科门诊患者,均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吞咽困难等。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3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9~54岁,平均(42.5±12.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25年,平均(8.50±4.28)年。中药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8~50岁,平均(41.8±12.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4.20年,平均(7.96±4.22)年。西药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1.±11.4)岁;病程最短3.5个月,最长13.50年,平均(8.20±4.18)年。3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NERD的诊断标准[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3]中相关疾病进行中医证型诊断,选择中虚气逆证。临床表现:反酸,反胃,嗳气,胃脘痞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1.3 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中虚气逆证型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中国胃食管反流研究协作组制订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症状积分≥12分,并知情同意的患者,可纳入临床试验。

  1.4 排除标准

  近4周内服用过抑酸药及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者;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可致胃肠道症状的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合并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严重心功能障碍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就诊时均接受有关一般治疗的指导,如避免过多进餐,尤其是高脂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抬高床头。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参桑半佛汤治疗[由黄芪30 g,太子参25 g,桑白皮10 g,制半夏10 g,佛手15 g,桔梗12 g,沉香(后下)6 g,吴茱萸5 g等组成,本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每次100 mL,每日2次,饭后温服;同时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江苏豪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1203,规格:每粒10 mg),每次10 mg,每日2次;莫沙比利(江苏豪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1112,规格:每片5 mg,),每次5 mg,每日3次。中药组口服参桑半佛汤,服用方法同上。西药组口服雷贝拉唑胶囊和莫沙比利,服用方法同上。3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影响本药疗效评价的其他药物。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前后均填写RDQ问卷[4-5]。①按发作频率计分: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和反食4种症状统计,无症状为0分,症状出现频度分为<1 d/周、1 d/周、2~3 d/周、4~5 d/周以及6~7 d/周5个级别,分别记为1、2、3、4、5分。②按症状程度计分:统计上述4种症状,症状不明显,在医师提醒下发现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为3分;症状非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为5分;症状介于1分和3分之间为2分;介于3分和5分之间为4分。③每种症状计分为每种症状发作频率计分+每种症状程度计分,每种症状积分最高为10分;每个患者症状总积分为上述4种症状积分相加的分数,症状总积分最高为40分。

  2.2.2 观察复发情况

  对3组临床疗效显效和有效病例分别于停药后半年随访其症状的变化,观察3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2.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分值差/治疗前分值≥2/3;有效:1/3≤治疗前后分值差/治疗前分值<2/3;无效:治疗前后分值差/治疗前分值<1/3。总有效=显效+有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α=0.05。

  3 结果

  3.1 3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见表1)表1 3组NER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与中药组及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3组NER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3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3组有效患者中除中西医结合组有3例继续治疗、中药组有5例继续治疗、西药组有2例继续治疗外,中西医结合组患者53例、中药组48例、西药组53例均停止用药,随访半年,比较复发情况。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停药半年后复发率仅为7.55%,低于西药组的41.51%;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亦低于西药组;但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见表3。表3 3组NERD患者复发率比较

  3.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出现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改变,心电图未见异常。西药组有1例偶出现便秘;2例出现轻微头昏、头痛,上述3例不良反应较轻,未予特殊处理,一直坚持服药至疗程结束,停药后症状未再出现。而中西医结合组和中药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NERD属于中医“嘈杂”、“泛酸”、“胃脘痛”、“呃逆”等范畴。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曰:“吐酸、吞酸等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健而然。”其观点与现代医学较为接近。《医宗必读》谓:“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主健运,胃主通降,脾胃失司,则水谷不化,聚而成痰,随胃气上逆则见泛酸、反食,郁而化热则见烧心,阻滞中焦气机则见胸痛。叶天士云:“气阻脘痹……当开上焦。”又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指出胃失和降与肺气失宣的关系密切。肺主气,司肃降,肺气肃降有利于胃气和降,肺气上逆可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胃气不和,则酸水上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五行中,脾土与肺金乃母子关系,脾气虚,母病及子,导致肺气宣降失职,津液输布失司,凝而为痰,痰浊随胃气上逆,则见上述泛酸、反食等。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饮食失调、寒邪犯胃、情志内伤、脾胃虚弱等,病机的关键为胃气上逆[6-8]。脾胃虚弱、痰浊内生、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环节。本病主要责之于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痰浊内生是发病之标,胃气上逆是基本病机,因此,以健脾泻肺、降气化痰、升清降浊为主要治疗大法,使脾气健旺,水谷运化正常,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恢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自拟方参桑半佛汤以黄芪、太子参补脾益气;桑白皮泻肺;制半夏化痰、降浊,兼有止呕作用;桔梗升清,佛手理气,桔梗配佛手,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沉香理气;吴茱萸有疏肝理气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泻肺、降气化痰、升清降浊之效。

  本观察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自拟方参桑半佛汤结合西药治疗与单纯中药治疗、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在临床治疗总体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近期疗效3组相当。但在停药半年后复发情况方面,参桑半佛汤结合西药组较单纯西药组有显著差异,而参桑半佛汤结合西药组与单纯中药组相比较,差异不明显,单纯中药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即远期疗效,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亦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相比较,作用相当。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中药治疗NERD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停药半年后复发率较低,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耐受性较好。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Fass R, Ofman JJ.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hould we adopt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J]. 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901-1909.

[2] 袁耀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70.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4-75.

[4] Shaw MJ, Talley NJ, Beebe TJ, et al.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2001,96:52-57.

[5] Wong WM, Lam KF, Lai KC, et al. A validated symptoms questionnair (Chinese GERDQ) for the diagno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Aliment Pharmocol Ther, 2003,17:1407-1413.

[6] 邱冰峰.仲景方妙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18(6):479.

[7] 刘晓霓,高艳青.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3):422-423.

[8] 朱春沁,薛西林.舒胸通降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