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4/4/19 21:50:26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六君二母汤加减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发布时间:2018/2/3 21:52:18    发布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会    点击量:3709

六君二母汤加减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任为民,指导:张培彤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53)
 

【关键词】 六君二母汤;肿瘤;病案

  六君二母汤系笔者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张培彤教授自拟方,以六君子汤合《外科正宗》芩连二母丸化裁而成,基本药物有:黄连、黄芩、知母、贝母、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黄芪、茯苓、党参、白术、陈皮、半夏、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以健脾益气化痰、解毒活血散结为主要功用。以该方加减治疗恶性肿瘤颇有良效,现举验案3则,以述其义。

  1 肺癌晚期案

  案例1:患者,男,2008年9月20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9月1日查肺部CT示:左上叶占位性病变(4.3 cm×5.8 cm×5.9 cm),侵犯左侧叶间嵴及左肺下叶,伴远端阻塞性改变及支气管黏液栓形成,右下叶结节及肺门小淋巴结影。9月5日胸腔镜下切除右下叶结节,病理提示:腺样囊性癌。脑MRI可疑右侧小脑蚓部类结节影,转移不能确定。外科建议切除左侧全肺,患者拒绝,求助中医。来诊时症见轻咳,余无不适。舌黯红,苔黄,脉沉细。辨证属肺气亏虚、痰瘀互结、热毒内蕴。治以益气化痰、清热解毒散结,予六君二母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0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浙贝母30 g,莪术10 g,薏苡仁30 g,黄连10 g,桃仁10 g,红花6 g,清半夏10 g,白花蛇舌草30 g,山慈菇15 g,桔梗15 g,甘草10 g,神曲2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2月6日二诊:2009年1月7日复查CT,与2008年9月1日对比,左肺上叶根部肿物,大致同前,侵犯左侧叶间嵴及左肺动脉干。双肺多发肺大泡,纵膈淋巴结转移大致同前。患者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微黄而略腻,脉右寸关无力。处方:薏苡仁30 g,杏仁10 g,白蔻仁10 g,茯苓15 g,白术1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莪术10 g,浙贝母60 g,知母10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全蝎3 g,蜈蚣3条,黄芪45 g,乌梢蛇10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白花蛇舌草30 g,鸡内金3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5月21日三诊:时有咳嗽,面色萎黄,饮食不香,夜汗出,舌略紫尖红,苔黄,脉沉细。处方: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浙贝母30 g,知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夏枯草15 g,山慈菇15 g,白花蛇舌草30 g,全蝎3 g,蜈蚣3条,陈皮10 g,清半夏10 g,枸杞子15 g,贞子15 g,桔梗15 g,甘草10 g,瓜蒌15 g,鸡内金30 g,山楂10 g,黄芪30 g。此后以上方加减,患者至今带瘤生存,现仍坚持门诊治疗,尚能进行日常家务劳动。

  2 软组织腺泡状肉瘤案

  案例2:患者,男,23岁,2006年1月26日初诊。患者于2005年12月20日在积水潭医院诊断为“左足部软组织腺泡状肉瘤”,现有多发肺脏、肝脏转移。刻诊:左足肿物因运动及活动后隐痛,左踝不适,余无明显不适,不发热,体质量稳定,食欲可,二便调,舌微紫,齿痕,苔白,脉沉小数。辨证为脾气亏虚、热毒蕴结。治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予六君二母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浙贝母30 g,知母10 g,桔梗10 g,瓜蒌10 g,蜂房6 g,白英15 g,蛇莓15 g,白花蛇舌草30 g,全蝎3 g,蜈蚣3条,茵陈30 g,山茱萸10 g,枸杞子15 g,鸡内金30 g,山楂10 g,神曲2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2月7日二诊:患者服前方后左足跖面有疼痛感,但持续时间不长,余尚可,舌微黯红、齿痕,苔白,脉沉。前方浙贝母改45 g,加莪术10 g,去瓜蒌。

  2006年3月4日三诊:精神好,体力可,无特殊不适,服药后足底肿物处明显消肿,舌红,舌后1/2苔黄厚,脉沉细。处方:浙贝母45 g,知母10 g,全蝎3 g,蜈蚣3条,三棱10 g,莪术10 g,薏苡仁30 g,茯苓15 g,白术10 g,牛膝10 g,黄柏10 g,千年健15 g,桑寄生15 g,杜仲10 g,鸡内金30 g,夏枯草15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芪30 g,瓜蒌12 g,清半夏1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4月1日四诊:患者左足底肿物表面有明显静脉曲张倾向,且似有扩展,无明显压痛,表面完整,无溃破,舌红,苔黄,轻齿痕,脉沉细。处方:浙贝母60 g,知母15 g,三七粉(冲)6 g,黄芩10 g,黄连10,露蜂房6 g,夏枯草15 g,鸡内金30 g,薏苡仁3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白花蛇舌草30 g,石见穿15 g,山慈菇15 g,神曲2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2月9日五诊:左足肿物及左足静脉曲张较前略明显,皮色不变,但局部较前变软,无破溃及水肿。自述左足病前即有较明显静脉曲张,左足轻度不适。舌红,苔后1/2黄,脉沉。处方:浙贝母60 g,知母10 g,三七粉(冲)6 g,茜草15 g,紫草15 g,黄芩10 g,黄连10 g,鸡内金30 g,全蝎3 g,蜈蚣3条,露蜂房10 g,皂角刺6 g,石见穿15 g,猫爪草15 g,山茱萸10 g,神曲2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7年3月10日六诊:2007年2月28日查B超示左足第一、二跖间皮下软组织内可见2.6 cm×1.8 cm×1.1 cm低回声区,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质,其内有血流信号,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X线示:左足底部可见3 cm×3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模糊,其内可见散在的钙化影,周围趾骨呈受压改变,未见明确骨质破坏状改变。胸X线片示:双肺多发转移瘤。患者轻度气短,舌紫红,齿痕,苔黄,脉沉略数。前方知母改15 g,茜草改30 g,紫草改30 g,皂角刺改10 g,石见穿改30 g,猫爪草改30 g,加薏苡仁45 g。

  2008年6月22日七诊:精神体力可,左足底肿物缩小。舌红,苔微黄略厚,轻齿痕,脉滑数。仍以前方治疗。

  2008年7月19日八诊:患者自诉于7月17日夜12时左右咯出紫红胶冻痰一口并多量黯红色痰及泡沫样痰,咯出后持续多年的胸闷感消失,现时有胃脘隐痛,舌红,苔黄,脉数。处方:浙贝母60 g,知母15 g,茯苓15 g,白术10 g,紫草10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全蝎3 g,蜈蚣3条,黄芩10 g,黄连10 g,木香6 g,砂仁6 g,黄芪30 g,三七粉(冲)6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神曲20 g。此后以前方加减治疗,至今带瘤生存,且精神体力俱佳,体质量也有增加,能够进行正常工作。

  3 胃间质瘤案

  案例3:患者,女,65岁,2007年5月8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9月22日CT发现胃小弯占位病变,渐进增大,至2007年4月26日检查已达7.1 cm×5.8 cm,考虑胃间质瘤,不除外胰腺来源肿物,胃镜未见胃腔内肿物。刻诊:胃中不适,有右胸胁部热感,时呃逆,大便可,舌质紫,有瘀斑,舌苔白,脉小弦。辨证属脾气亏虚、热蕴中焦、痰瘀互结。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和胃、活血散结,予六君二母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芎6 g,当归10 g,赤芍10 g,生地黄10 g,木香6 g,砂仁6 g,太子参15 g,清半夏10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石见穿15 g,猫爪草15 g,浙贝母15 g,鸡内金3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7年5月21日二诊:服前药后腹鸣、矢气频繁,稀便,日2次,胃中不适,睡眠差,每晚3~4 h,下肢轻度水肿,舌质紫,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小弦。处方:黄芪45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60 g,白术10 g,薏苡仁30 g,木香6 g,砂仁6 g,三棱10 g,莪术10 g,党参12 g,炙甘草6 g,白花蛇舌草30 g,山慈菇15 g,葛根12 g,鸡内金30 g,神曲20 g。

  2007年6月4日三诊:服上方后腹鸣、腹泻消失,睡眠好转,呃逆,食后出现,但不严重,左腹内发热,时作时止,夜间口干,舌质略紫黯、有齿痕,苔微黄,脉沉。前方加浙贝母30 g、知母10 g、生地黄10 g。

  2007年8月13日四诊:患者一般状况可,无特殊不适,乏力,时心悸,余尚可,舌质紫,苔微黄,脉沉。处方:黄芪30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芎6 g,当归10 g,赤芍10 g,生地黄10 g,黄芩10 g,黄连10 g,薏苡仁30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木香6 g,砂仁6 g,浙贝母45 g,鸡内金30 g,清半夏10 g。每日1剂,水煎服。

  2007年9月11日五诊:患者2007年8月28日CT示胃小弯侧可见大小约6.1 cm×5.5 cm肿块影,边界清楚,且向胃外侧穿出,肿块不均匀强化,考虑间质瘤。舌紫,苔薄黄,脉沉。前方黄芪改60 g,浙贝母改60 g,加葛根12 g、桑螵蛸15 g、海螵蛸15 g,去黄连、黄芩。

  其后一直以上方加减治疗,2009年5月12日复查CT示:胃小弯及胰腺之间占位病变,胃间质瘤可能性大,直径6.9 cm,压迫胰体。患者带瘤生存已近4年,坚持门诊治疗,一般情况良好,基本无明显不适。

  4 讨论

  恶性肿瘤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往往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因此,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医肿瘤学者的共识。六君二母汤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取芩连二母丸合六君子汤之义而成。其中芩连二母丸出自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其原方组成:黄连、黄芩、知母、贝母、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蒲黄、羚羊角、地骨皮各等分,甘草减半。主治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其患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如红丝,皮破血流,禁之不住者[1]。六君子汤出自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属补气健脾化痰之剂,为治疗肺脾气虚常用方剂。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常常见到局部肿块质硬,色泽紫黯,后期破溃也会有软硬间杂,皮破血流不止者,与芩连二母丸主治之血瘤在临床表现上颇多相似之处。然若单用芩连二母丸治疗恶性肿瘤则有损伤人体阳气之虞。徐灵胎评价此方时说:“血瘤破血后用大补气血之品尚恐难效,此等药丸哪能取效。”[2]此说虽失之偏颇,但也却中要害。然而恶性肿瘤与血瘤不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癌毒”侵袭贯穿始终,癌毒不除,正气必伤,即便应用大量补益之剂亦难取效。六君二母汤则以二法配合,取长补短,祛邪扶正兼顾,以贝母、知母、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散结,黄芪、茯苓、党参、白术、陈皮、半夏健脾益气共为主药;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活血兼能养血,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加强活血通络散结之力,共为方中臣使之药。如此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相辅相成,恰和恶性肿瘤正虚邪实并存的病因病机。

  上述3例患者一为肺癌,一为软组织肉瘤,一为胃间质瘤,按TNM分期已属Ⅳ期,预后极差,均以六君二母汤加减治疗,最终获得长期生存,并保持了较高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优势。从中笔者可以得到几点体会:第一,中医遣方用药如同用兵,既要遵循基本的章法,又不可拘泥不化,六君二母汤将功用迥然不同的两首古方配合应用,既不脱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又知常达变。第二,恶性肿瘤是慢性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机长期相对稳定,因此要敢于守方,上述3例患者治疗长达数年,其处方总不脱六君二母汤之义。第三恶性肿瘤虽长期维持较为稳定的正虚邪实病机,但又常有正邪消长变化,因而在守方的同时又须灵活变通,若正气尚可,邪气较盛则加大祛邪之力,如浙贝母常用至60 g以上,同时还可加用山慈菇、全蝎、蜈蚣等解毒搜风之品;若正气亏虚明显则加强扶正之力,黄芪可用至90 g以上。

【参考文献】
[1] 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25.

[2]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徐评外科正宗卷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