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4/4/26 12:38:02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魏品康健脾通腑法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

发布时间:2018/2/3 21:52:27    发布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会    点击量:3562

魏品康健脾通腑法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

作者:赵婧,指导:魏品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03)
 

【关键词】 名医经验;魏品康;发热;病案;辨证论治

  发热乃邪正相争的征象,多因邪气实所致,属于外感病范畴,但对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持续低热或反复发热者,内在因素一般占据主导地位。魏品康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从医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师从于侧,受益匪浅,兹采撷其治疗发热经验1例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1 典型病例

  患儿,女,11岁,2010年3月8日就诊。患儿平素体质不佳,易外感,2009年10月中旬因受凉感冒发热,经口服感冒药(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基本消失,但发热未除,当月底至11月初连续9 d出现41 ℃左右高热,当地医院行胸片、血常规、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予解热镇痛类药物以及抗感染治疗均无效。

  刻下:患儿发热为间歇性,每日发热1次,连续发热7~9 d左右后体温恢复正常,1~2 d后又发热,最高体温为40 ℃,每次均需给予物理降温2 h后体温方可恢复正常,神疲乏力明显,精神差,黑眼圈明显,发热时头痛、头晕,口干渴,纳谷不馨,时有胃脘部疼痛,反酸嗳气明显,2~3 d大便1次,便干难解,夜寐尚可,舌淡,苔薄略黄,脉细数。患儿面黄,精神较差。综合舌脉,魏师考虑该患儿脾胃虚损,治拟益气健脾、泻热通腑。拟方:黄芪30 g,桂枝6 g,细辛1.5 g,白芍15 g,佛手10 g,香橼皮10 g,乌贼骨15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连3 g,连翘15 g,黄柏6 g,地骨皮9 g,制大黄6 g,炒枳实、炒枳壳各15 g,炒三仙各3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患儿服7剂药后,身热退,未再反复,体温37.2 ℃,脸色较前明显好转,黑眼圈减退许多,神疲乏力改善,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反酸基本消失,嗳气较前明显减少,胃脘疼痛减轻,大便每日1次、质软成形,夜寐尚可,舌淡,苔薄白,脉细。魏师认为其虽发热已退,但余邪未尽,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故以益气健脾、解毒通腑为治。拟方:黄芪30 g,桂枝6 g,细辛1.5 g,白芍10 g,佛手15 g,香橼皮10 g,乌贼骨15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连3 g,蚤休10 g,穿心莲9 g,制大黄9 g,炒枳实、炒枳壳各10 g,炒三仙各30 g,防风9 g,炒白术15 g,大枣5枚,炙甘草6 g。以该方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后,患儿胃脘疼痛、泛酸嗳气等症状均消失,食纳增加,精神好转,体质明显增强,感冒少发。

  2 讨论

  2.1 气虚发热,益气为首要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云:“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李东垣所论述的“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气虚发热之人,发热只是现象,而疾病的本质乃是气虚之证。甘温药物并不能直接除热,是通过补气扶正而达到祛邪退热的目的。

  本案患儿素体本虚,脾胃功能差,复感外邪,正邪相争,正虚无力祛邪外出,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故方中重用黄芪,改善患儿原本气虚状态,扶正祛邪,同时解除气虚外感发热症状。诚如李东垣曰:“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同时配以地骨皮、黄柏清退虚热,连翘祛除余邪,标本兼顾。

  2.2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不能见热退热,应该明确辨证,对证用药。该患儿患病已5月余,病程长,且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纳不佳,胃脘拘急疼痛,结合舌脉,可见脾胃虚弱是其主要病机。同时,情志、饮食及外邪等侵及中焦,邪实亦存,表明患儿属于虚实夹杂之体,用药既不能温补太过,也不能过用苦寒。因温补太过,有闭门留寇之嫌;苦寒太过,则伤中阳,或化燥伤阴,反加重病情。另外,滋阴药也不宜过量,因补阴药大都甘寒滋腻碍脾。故对于该病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配以解毒泻热、健运中焦之品,方可收满意疗效。魏师在本案治疗上以温中祛邪为基本治法,以桂枝、白芍、细辛等,取小建中汤之意,建运中焦;且细辛助桂枝温中通阳祛邪、配白芍缓急解痉止痛;同时,患儿邪毒蕴胃,见胃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故在建中的基础上加用解毒泻热之品,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等。

  2.3 保持大便通畅

  通降乃胃腑的主要生理特性,胃若不通不降,则邪滞而为病,故恢复胃腑通降功能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关键所在。大便不通,胃肠浊气郁久生热,大便通利则胃得通降,脾胃功能恢复,并可使邪热从下而泄。本案患儿大便不通,邪郁腑中,郁热难泄。魏师用制大黄一味,取其通腑泻火、釜底抽薪之妙。患儿用本方后,每日得稀便2~4次者,退热效果佳。方中加用炒枳壳、炒枳实、炒三仙,以健胃消食通便、祛邪醒脾助运。二诊热退后,在益气健脾、祛邪和胃的基础上,投以炒白术、防风,与原方中黄芪相配伍为玉屏风散,增强补益脾肺之气,用蚤休、穿心莲清除余邪,服药1个月后,患儿正气渐充,体质增强,感冒发热少有发生。

  总之,本案患儿发热主要系气虚外感、脾胃功能失调所致,魏师以健脾通腑法为治疗大法,抓住了神疲乏力、纳谷不馨、面色萎黄及气虚内热、长期低热的主症,针对主症处方用药而药到病除。